諸葛亮在《誡子書》中寫道:“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(yǎng)德,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”靜氣產生智慧,靜氣產生信心,靜氣產生力量。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、爬坡過坎,困難與考驗無時不有,在復雜的環(huán)境中遇事沉穩(wěn)、處變不驚,保持清晰的頭腦和穩(wěn)定的情緒,才能更好地應對種種風險與挑戰(zhàn)。
常言道,心寧則智生,智生則事成。當今社會,激烈的競爭、快節(jié)奏的生活、紛繁復雜的社會現(xiàn)象給人們增加了無形的壓力,使大家的心態(tài)多了些浮躁少了些靜氣。善不善養(yǎng)靜氣,不僅決定了一個人的境界高低,也決定了他們能否干成事、干成多大事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艱巨繁重,如果不能靜下心來、深思細研,很難明晰主次、抓住關鍵、開創(chuàng)新局。只有平心靜氣、凝神聚力,將進取的愿望轉化成增強本領、提高境界、干好工作的動力,才能把握事物發(fā)展規(guī)律,找準問題癥結所在,找到破解難題的良策。
靜氣并非與生俱來,而是需要通過后天“修煉”。從“當熱鍋上的螞蟻”到“恢恢然有大將風度”,涵養(yǎng)靜氣的過程,就是在追求一種平衡、積蓄一種底蘊、成就一種境界。怎樣才能養(yǎng)成沉穩(wěn)靜氣?需要在實戰(zhàn)中鍛煉,需要在小事中積累,需要在挫折中培養(yǎng)。多經歷幾番雨疏風驟的洗禮,多接受幾回興衰榮辱的打磨,把實踐鍛煉作為洗禮、補課、充電的機會,學會忍耐和克制,學會寬容和諒解,學會獨立觀察和思考,在實踐鍛煉中磨煉意志、砥礪作風、修養(yǎng)心性,才能做到“每逢大事不糊涂、每臨大事有靜氣”。
靜氣也是“養(yǎng)”出來的,最唾手可得的方法便是讀書。古人說:“益人神智者,惟書而已。” 好書猶藥,善讀之可以增智、醫(yī)愚、提神、醒腦。一個人浮躁的根源,往往就在于內心貧瘠,身心為俗念俗物所縛,甚至為了虛名浮利而挖空心思、投機鉆營,而讀書恰恰是涵養(yǎng)靜氣的橋梁。多一點書卷氣,就能避開社會的喧囂,拒絕外來的誘惑,祛除內心的焦躁,靜下心定下神,扎扎實實、聚精會神地做事。在優(yōu)美的文字中,不僅收獲先賢的智慧、人生的真理,也贏得內心的寧靜、精神的充實。一本好書在手,經受書香的浸潤,浮躁之氣便能蕩滌一空,久而久之自然能尋得“此心安處”。
靜氣,是一種修養(yǎng)品行,也是一種境界氣度,更是一種初心堅守。古往今來成大事者,往往都耐得住寂寞、受得住孤獨,保持靜心的狀態(tài),專一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。邁向新征程,多一些心平氣和,少一分浮躁繁雜;多一些淡泊寧靜,少一分名利紛擾,人生必能進入另一重境界,打開更為廣闊的天地,擁抱更好的自己、創(chuàng)造更好的事業(yè)。 (李昱)